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--学生工作部
| 学生工作部
学生工作部
主页 > 心理百科 >

心理科普:当情绪变成食欲:为什么我们总想“吃掉”压力?

作者:网络 时间:2025-08-19 来源:互联网

情绪性进食是个体在非饥饿状态下,用食物来应对情绪波动的进食行为叫做“情绪性进食”。当人们感到压力、焦虑、或兴奋时,都可能通过进食来寻求短暂的安慰或逃避不适感。它不同于生理性饥饿,而是一种用食物来安抚、逃避或奖励自己的应对机制。这种进食方式通常是冲动的、无意识的,并且结束后常常伴随愧疚、羞耻或失控感,而非满足感。

情绪性进食会引起生理健康问题,研究表明,面对压力时,皮质醇上升会让我们更渴望高热量的食物,而长期食用这类食物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、代谢紊乱,甚至引发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。不规律的进食习惯会影响消化系统功能,导致胃部不适、营养失衡。

心理恶性循环,情绪性进食往往会让我们陷入一种不健康的恶性循环中:情绪困扰→暴饮暴食→短暂缓解→自我批评→更深的情绪困扰→再次暴食

每一次用食物"解决问题"后,原有的情绪并未真正消失,反而失控感加重了自我否定。长期下来,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情绪问题,如抑郁、焦虑或进食障碍。

自我关系恶化,反复的失控进食会削弱我们的自信心,形成“我连吃都控制不了,还能做好什么”的消极自我认知,导致我们失去信心去解决真正需要关注的情绪问题。

情绪性进食背后的心理机制是神经系统的切换,压力会激活我们的交感神经系统从而让我们进入“战斗模式”,而进食会触发“副交感神经系统”让我们切换到“休息模式”,为我们带来短暂的放松感。高糖高脂食物尤其能快速刺激多巴胺分泌,产生愉悦感。

情绪与食物的条件反射,如果在童年时期,食物经常被用作奖励或安慰,那么成年后这种模式可能会被延续,形成“情绪-进食”的自动反应。

逃避不适感的工具,进食能让我们暂时转移对负面情绪的注意力,但这也掩盖了真实问题,导致我们的情绪问题始终未被解决。

那么,该如何从情绪性进食的循环仲挣脱出来呢?

如何告别情绪性进食,觉察自己进食的真正动机,当想吃东西的冲动出现时,不妨先暂停10秒钟,问自己三个问题:我的胃是否真的空了?如果现在只能吃苹果,我还想吃吗?感受并记住每次情绪性进食前的心情和情境,这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情绪和进食之间的模式。

建立健康的情绪调节方式,运动是最自然的抗焦虑剂,快走20分钟就能帮助我们缓解负面情绪。尝试用其他感官来安抚自己:闻闻鲜花的味道、抚摸宠物或者泡个热水澡。培养需要双手参与的兴趣,比如拼图、手工,这些活动能自然减少无意识进食的机会。

重塑饮食体验,吃饭时做到三个"不":不看屏幕、不工作、不争吵。用心感受食物的味道和内心因此而产生的满足感。也可以试着学习基础营养知识,了解如何产生较持久的饱腹感。

必要时寻求专业支持,如果情绪性进食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,寻求专业帮助是必要的。心理咨询师也许能帮助我们深入探索情绪问题的根源,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。


<< 上一篇:压力自救指南:轻松化解生活负担

>> 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