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--学生工作部
| 学生工作部
学生工作部
主页 > 工作动态 >

辅导员育人故事(九)|护城河畔的灯

作者:主编 时间:2025-10-18 来源:未知


微信图片_2025-10-18_090511_602.jpg

军训场的骄阳下,本该齐整的正步声里,却总掺着小范拖泥带水的脚步。别的同学膝盖绷得如标杆,他偏要蜷着腿蹭地走,教官三次弯腰纠正步幅,他梗着脖子顶回去:“我这样省力”;合唱《团结就是力量》时,众人声震云霄,他却压着嗓子哼反调,指挥的教官皱眉扬声:“后排那个男生,出列!”——就是这副“谁都管不着”的模样,让我第一次记住了这个名字。

军训的迷彩服刚收起,他的“棱角”便愈发扎眼。上课永远踩着铃响的最后一瞬闯进来,人字拖在走廊“啪嗒啪嗒”敲出声响,像在宣告特立独行的登场;冲进教室就抢占最后一排角落,课本往桌上一甩,手机立刻滑到课桌下,屏幕的光映着他低垂的眉眼。有次任课老师发现他刷短视频,伸手去收,他“啪”地拍响桌子:“你算老几?”全班霎时噤声,他却梗着脖子瞪视,直到我赶到教室,仍在低吼:“别管我!”。更让人忧心的是他对规则的漠然。辅导员点名,他要么缺席,要么从后门溜进来,对着“旷课”记录冷笑:“记就记,反正不在乎”;宿舍检查,别人整理床铺,他躺床上打游戏,室友提醒“老师来了”,头也不抬:“脏了就脏了,关他事?“班级志愿活动,班长递报名表,他直接甩给旁人:“没用,又不给钱”。期末成绩单上,六门专业课挂了四门,他发了条朋友圈:“就这?”配着摊手的表情包。

我找他谈话,办公室门刚关,他就靠墙翻白眼:“有话快说,我还得打球。”我说“这样下去毕不了业”,他嗤笑:“毕不了就毕不了,又不是只有上学一条路。”无论我说什么,都像隔着层冰,最后他转身就走,摔门留下“少管我”。

正愁找不到突破口,发现他对篮球爱得偏执——下课后球场总有他的身影,哪怕剩十分钟也要投几个;输了球红着眼说“再来”,赢了笑着掏钱包:“我请喝水”。查寝时我故作随意:“昨天看你打球,挺厉害?”他愣了下,嘴角悄悄扬起。我趁机说:“打算办场篮球赛,你这水平肯定行。我也爱打,有空较量?”他犹豫几秒,含糊应了声“嗯”。

夕阳下的篮球场,成了我们关系的转机。他练急停跳投总在落地时出错,急得把球砸向地面,橡胶摩擦声像在发泄。我捡起球,慢慢投了一个:“你看,投篮得等身体稳了再出手,遇事也一样,稳点才能成。”他没说话,默默走到三分线外,重新摆起姿势。后来每次打球,我们话渐多了,他偶尔会主动问:“导员,刚才那个三分帅不帅?”

真正的转变,始于他彻底“摆烂”那天。查课发现他缺席,我去宿舍找他,推开门满是泡面味——桌上堆着外卖盒,衣服扔满地,他窝在被子里盯天花板,见我进来不动,闷声说:“别劝了,我就是废物,学不会,干啥都不行。”

我没提学习成绩,只说:“带你去个地方。”开车到古城墙下,他还在赌气。我指着城墙告诉他:“这墙站了千百年,经受过战火硝烟,抵挡过洪水侵袭,现在不还好好的?那些风雨留下的印记,都是没被打垮的证明。”又讲起关羽的故事:“当年关羽守荆州,在这里打过胜仗,也遇过困境,但后人记住的,是他单刀赴会的勇,是他坚守忠义的韧。谁这辈子没摔过跟头?重要的是摔了之后,还能不能像他那样,挺直腰杆往前走。”护城河边游船缓缓漂过,我指着船底:“船看似在漂,底下的桨从没停。你觉得‘不行’,就像船没划桨——不是做不到,是还没开始使劲。那天他没说话,回校路上,疲惫的脸上透出点坚毅,像下定了决心。

他生日那天,我和舍友们在宿舍藏了惊喜:荧光贴纸拼出他的9号球衣,定制蛋糕上坐着举篮球的小人,胸前印着“9号队长”。他推开门,灯突然亮起,全班喊“生日快乐”,他站在门口愣了半天,手都不知往哪放。我把蛋糕推过去:“许愿吧。”他盯着蜡烛看很久,小声说:“我想下次考试不挂科。”

从那天起,他像换了个人。不再踩点,提前十分钟坐进教室,虽偶尔走神,老师都说有进步;被点名回答问题,会站起来说“我试试”,答错了也认真听讲解。他主动扔掉堆积的外卖盒,买了清洁剂擦净厕所污垢,室友说“他现在每天收拾宿舍垃圾”。

暑假的一天晚上,我手机屏幕突然亮起,是小范发来的消息,只有一张截图和三个感叹号。点开才看清,是他的期末成绩单,六门课的分数都稳稳地超过了及格线,像一排整齐的脚印,踏过了曾经的泥泞。紧接着,电话打了进来,他的声音带着没藏住的抖,还有点不好意思的结巴:“导员……你、你看了吗?我全过了!”

窗外的香樟叶被风扫得沙沙响,电话那头能听见他急促的呼吸,像是刚跑完一段很长的路。“我盯着网页刷了三遍,生怕看错了,”他顿了顿,突然低笑了一声,那笑声里裹着的,是终于卸下重负的轻快,“原来……我也能行啊。”

我握着手机,仿佛能看见他此刻正盯着屏幕,手指或许还悬在成绩单上,反复确认那些曾经让他嗤之以鼻的数字,如今却成了最有力的证明。

转眼他就要去实习了,离校那天,他站在我面前深深鞠躬,递来手写的信,开头写着:“以前总觉得没人在乎我,直到你陪我练球,带我散心,你总在包容——原来真的有人为我费心思。”

他后来告诉我,篮球让他懂“坚持就有进步“,古城墙让他知“摔了也能站起”,生日的温暖让他明白“不是孤单一人”。曾经包裹他的尖刺,慢慢变成铠甲,铠甲之下,是终于愿向世界展露的柔软。

看着他在毕业合影里那灿烂的笑容,我突然懂了:教育从不是拿剪刀强剪枝桠,而是找让种子自己破土的光。小范的“桀骜”背后,藏着“被看见”的渴望——用顶撞掩不安,用不在乎盖迷茫,直到球场上的认可、古城墙下的理解、生日时的温暖,让他慢慢卸了防备。

每个“问题学生”都像带刺的树,刺是保护色,底下藏着向上的劲儿。教育者不该拔刺,该陪着等一场雨、一阵风,让他们自愿把枝桠伸向阳光。就像古城的护城河,水流虽缓,总能载船驶向远方——教育的力量,或许就藏在这样的“慢慢来”里。

如今香樟叶在风里沙沙响,像极了那天护城河边的水声。毕业不是结束,河水总会迎来新船。我会一直站在这里,做举灯的人——不用追光,只在孩子们觉黑暗时,让他们回头能看见一盏暖灯,知道永远有重新开始的勇气,永远有人等他们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