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--学生工作部
| 学生工作部
学生工作部
主页 > 工作动态 >

辅导员育人故事(八)|从阴霾到晴空:一场双向奔赴的救赎

作者:主编 时间:2025-10-18 来源:未知

微信图片_2025-10-18_081301_761.jpg

9月,秋阳穿过树叶洒在迎新点的桌前,我笔尖划过新生报到花名册时,一个名字旁的数字格外醒目——小双,23岁。这个比同级生稍长的年纪,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,在我心里漾开圈圈涟漪。

报到那天,小双来得格外早。她安静地站在队伍末尾,身后跟着一位头发花白的阿姨,两人的身影在喧闹的人群里显得有些单薄。办完手续后,母女俩没有离开,阿姨轻轻拉了拉我的衣袖,将我引向旁边一间空教室。还没等我站稳,她突然颤巍巍地弯下膝盖,我心头猛地一紧,慌忙俯身扶住她:“阿姨,您这是做什么!”

“老师,求您多照拂小双……”阿姨的声音带着哽咽,泪水顺着眼角的皱纹滑落。在她断断续续的讲述里,一个饱经风霜的家庭轮廓逐渐清晰:小双是抱养的孩子,养父母视若掌上明珠。可2019年,养父因肝癌离世,这个消息像重锤砸碎了当时读高一的小双的世界。笑容从她脸上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化不开的沉默。次年,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诊断书递到母亲手中:双相情感障碍、中度焦虑、中度抑郁状态。

高中三年,小双在辍学与复学之间反复挣扎了三次。为给丈夫治病早已掏空家底的母亲,靠着每月813元的低保金,守着古稀的年纪和患病的女儿,在生活的泥沼里艰难支撑。

走出空教室时,秋日的阳光忽然变得有些刺眼。我望着不远处小双低头踢着石子的背影,突然明白:这个女孩需要的从来不是简单的学业指导,她需要有人蹲下来,陪她看清脚下的路;需要有人举起灯,帮她穿透眼前的雾。而我,必须成为那束光里的一缕,那双扶她站稳的手。

用耐心织一张温暖的网

接下来的日子,我像守护一株脆弱的幼苗,小心翼翼地关注着小双的每一点变化。申请助学金时,我一笔一画核对她的材料,反复和资助中心沟通;查寝时总会多在她门口站一会儿,听着里面的动静才放心离开;谈心谈话时,我刻意避开“病情”“问题”这样的词,只是做个安静的倾听者——听她讲养父在世时带她去公园放风筝,讲母亲凌晨三点起来给她煮的那碗热汤面,讲她偶尔闪过的、对未来的微小期待。我试着用叙事疗法帮她梳理过往,让她明白:那些痛苦只是人生的一段经历,不是她本身。

转机悄悄发生。有天查课,我看到小双和同桌小婵凑在一起笑,阳光落在她扬起的嘴角,像极了碎钻在发光。后来我特意约小婵在食堂吃饭,这个直率的姑娘拍着胸脯说:“辉哥您放心,小双姐人可好了,我会多陪着她的。”从那以后,小婵成了我和小双之间的“隐形桥梁”,不是汇报行踪,而是分享她今天又多讲了几句话,晚自习时给大家分了糖。

军训期间,我养成了给小双妈妈打电话的习惯。“阿姨,今天小双站军姿坚持了半小时呢”“她中午吃了一整份米饭”,电话那头的声音从最初的哽咽,慢慢有了笑意。当医生建议尝试宠物疗法时,我第一时间向学校提交申请,校领导特批后,小双在宿舍养了只猫。看着她抱着猫柔和的侧脸,我悄悄去宠物店买了猫笼,谎称“学校了解了你的情况特意给你配的”,不想让她心里添负担。

那个冬夜,我们与绝望赛跑

那是一个寒风裹挟着冷雨的晚上,冰冷的雨丝被风卷着,不住地敲打着办公室的窗户,透着冬日特有的湿冷。晚上8点,手机突然响起,屏幕上跳动着“小双”的名字。“辉哥,”她的声音像被冻住的冰粒,“你说人活着有什么意义?我就是个累赘,23岁了一事无成……我想死。”

我心脏骤然缩紧,我几乎是吼出来的:“小双你在哪?告诉我位置!”电话那头只剩忙音。我抓起棉服冲出办公室,骑上电车在校园里疯跑,雨丝打在脸上生疼。同时联系她的室友分头寻找,向系部领导汇报情况的手都在抖。

10分钟后,教学楼旁的湖边传来压抑的哭声。昏黄的路灯下,小双蜷缩在长椅上,单薄的外套根本抵不住寒风。我把自己的棉袄披在她身上,将她带回办公室,泡了杯热奶茶塞进她手里。“想哭就哭出来,辉哥在呢。”

两个小时的交谈里,她断断续续说出了崩溃的缘由:和男朋友吵架,觉得对方总在监控自己的行踪;情绪激动时在宿舍大吼,和室友起了矛盾;4号要去武汉复查,却凑不齐160元医药费,打电话给妈妈,那头只有沉默的叹息。“我不能闲下来,一闲下来,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就全涌过来了。”她抹着眼泪说,睫毛上还挂着泪珠。

那天晚上,我先给她男朋友打了电话,聊了很久。小伙子最后在电话里哽咽:“我只是怕她出事,没想到给她压力了,我会改的。”接着又约了她的室友,几个姑娘红着眼圈说:“我们都不知道她那么难,以后一定多让着她。”

后来,我给小双转了260元,编了个善意的谎言:“学校知道你的情况了,这是临时补助,以后有困难随时找我。”她迟迟不肯收,直到我说“这是命令”,才发来一句“谢谢辉哥”。

离开办公室时,她突然回头:“辉哥,你和我以前的老师真的不一样。”那一刻,窗外的月光好像都温柔了许多。

从阴霾里长出的向阳花

春天来的时候,小双的变化越来越明显。她开始主动参加班级的读书会,在系部学生会的活动里跑前跑后,甚至报名了英语演讲比赛。

有次路过训练场,看到她在为模特大赛排练走秀,高跟鞋踩在地上“噔噔”响,脊背挺得笔直,眼里的光比聚光灯还亮。后来听说她拿了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、辩论赛最佳辩手,蓝桥杯C语言程序设计三等奖时,我比自己得奖还激动。

5月的一天,小双妈妈特意打来电话,声音里满是雀跃:“医生说小双的检查结果好多了!说她现在开朗得很,还跟护士姐姐开玩笑呢!”

更让我没想到的是,暑假前,小双抱着一个精致的木盒来找我。打开一看,是条绣着缠枝莲纹的马面裙,针脚细密,配色雅致。“辉哥,我听说服装专业学生在做这个,就跟着沈老师学了两个月。”她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,“知道你穿不上,就是想谢谢你。”

后来沈老师告诉我,小双学做裙子时特别认真,手指被针扎了好几次都没吭声。“这孩子心里揣着一团火呢。”沈老师还笑着说,“看你天天忙得没时间买衣服,我给你做了件衬衫,也算谢谢你对孩子们的用心。”

双向奔赴的修行

现在的小双,正忙着准备蓝桥杯Python程序设计赛道的比赛,说要冲击一等奖;还规划着下半年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,2027年一定要考上本科。看着她在笔记本上写下的目标清单,我忽然想起刚见她时那个低头踢石子的姑娘。


有人说辅导员的工作像在黑夜里点灯,你不知道哪束光能照亮谁的路。可我觉得,这更像一场双向奔赴的修行——我们在守护学生的同时,也被他们的成长治愈着;在成为他们“护航者”的路上,自己也收获了最珍贵的礼物。就像小双那条马面裙上的花纹,缠绕生长,彼此成就。而我知道,这场关于爱与成长的故事,还会在更多的青春里,继续书写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