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次注意到小杨同学,是在学习委员给我上报的未上课名单上,他的名字像个倔强的惊叹号。记忆里那个开学时总坐在第一排、眼神清亮的男生,不知何时缩进了教室后排。他的课本永远摊在第一页,黑笔在空白处勾勒出歪歪扭扭的小人,仿佛是他被困住的青春在纸上无声呐喊。查寝时,他的床铺乱象触目惊心:臭球鞋随意踢在书桌下面,泡面桶堆成摇摇欲坠的塔,床帘缝隙里漏出的游戏音效,像困在罐头里的蝉鸣,徒劳地挣扎。那时的我,总在心里暗暗叹息,却始终找不到打开他心门的钥匙。
真正让我揪心的还是那个傍晚,我接到学校保卫处打来的电话,匆匆赶到学校围墙外的小池塘。暮色如同浓稠的墨汁,渐渐浸染了整个天空,河岸边晃动的几个身影里,我一眼认出了小杨。他盯着水面发呆,岸边的青苔在暮色中泛着诡异的光,远处歪斜的施工围栏如同命运裂开的伤口。将浑身湿透、袖口沾满泥泞的他带回时,他低着头小声嘟囔:“反正上课也听不懂,还不如和几名同学抓抓鱼,拿去卖了换钱。”看着他那低垂的脑袋和躲闪的眼神,我心里涌起一阵酸涩。那一刻,我突然意识到,这个少年的叛逆与堕落背后,藏着的是无人倾听的困惑与无处安放的迷茫。或许,他只是在黑暗中跌跌撞撞,急切地寻找着一盏能够照亮前路的灯。
从那之后,我开始默默关注小杨的一举一动,试图找到帮助他的契机。转机出现在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,当我敲开他宿舍的门,看到他正对着黑屏的电脑发怔,桌上还摆着未拆封的感冒药。触到他滚烫的额头时,我才从室友那得知,他已发烧三天。送医途中,雨刷器在玻璃上划出凌乱的弧线,车窗外的世界模糊成一片雨幕。就在这寂静的车厢里,他突然开口:“老师,我妈总说我考不上大学就完了,可现在考上了,好像也没好到哪去。”那一刻,我忽然读懂了他的迷茫——这个孩子不是懒惰,叛逆,而是陷入了“无人引领就迷失方向”的困境。
于是,“灯塔计划”应运而生。我深知,改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。首先,我安排班里最细心的小孙同学与他组队一起进行护理实训。小孙每日课前的温馨提醒,如同暗夜中的星光,渐渐照亮他的学习之路。同时,宿舍改造也成为另一个突破口,我带来贴满卡通贴纸的收纳箱,手把手教他整理衣物。起初,他还有些不适应,但在我的耐心引导下,他慢慢开始改变。当某天检查卫生时,发现他床头多了本《护理学基础》,扉页上“每天记5个知识点”的字迹旁,画着一个歪歪扭扭却充满希望的笑脸,我知道,改变正在悄然发生。
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转,小杨的变化也越来越明显。如今路过护理实训室,总能看见小杨与同学围在模拟人旁专注练习。那日,他蹲在地上捡拾散落的纱布,抬头看见我时,高举着止血带笑道:“老师,这玩意现在难不倒我了!”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,照亮他身后泛着光泽的解剖图谱,也映照着桌上那盆绿萝新抽出的嫩芽。不仅如此,同宿舍的男生们也被他感染,不再通宵打游戏,而是跟着小杨去操场跑步,他们说要把熬夜损耗的体能补回来。小杨就像一颗火种,点燃了身边同学积极向上的热情。
一天傍晚,我的微信弹出消息,原来是小杨同学发来的一组照片。有晨光里他穿着崭新的白大褂站在护士站的照片、有深夜在值班室值班的照片、有他跟着带教老师学习查房的照片……“老师,实习满一周了!”紧接着跳出的语音里,他的声音带着压不住的雀跃,“今天帮独居奶奶换床单,她抓着我的手说看到我就想起自己孙子。原来被人需要的感觉这么好,杨老师,这次我终于找到了方向,虽然辛苦,但是感觉很满足,以后我会好好加油的!”
暮色漫过窗棂,手机屏幕的光映亮那些照片里他专注的侧脸。曾经在教室后排迷茫的少年,如今正用专业与热忱,在护理岗位上绽放光芒。教育最动人的模样,大概就是当我们递出的那束光,最终化作他人手中的火把,照亮更多未知的远方。我相信,小杨的故事还会继续书写,而他也会成为更多人生命中的灯塔,传递温暖与希望。
<< 上一篇:“荆彩初遇”荆州文旅青春领航计划校园行顺利举行
>> 下一篇:暖心护航,赋能成长——筑牢校园心理健康教育“防火墙”